当前位置 : 首页 > 三大建设 > 平安漾濞
张智娟:身兼数职,在基层浇灌出民族团结之花
  • 时间:2020-04-01 01:16
  • 来源:漾濞县妇联 朱莉存
  • 作者:漾濞县妇联 朱莉存
  • 字体:【

张智娟,女,1974年生,白族,中共党员,现任平坡镇高发村卫生室村医、高发村党总支部第一支部书记,高发村妇联主席。

身兼数职的白族妇女,用二十余年的心血,浇灌出了一支开在当地少数民族心目中的民族团结之花。

村医路上,勇往直前

张智娟生长在一个多民族家庭里,爷爷是彝族,奶奶是白族,姑姑嫁到的是一个傈僳族家庭,从小就受到多民族文化的熏陶。

在她13岁的时候,父亲因病救治无效去世。从此她励志想要成为一名医生,要用自己的医术救助村里的父老乡亲。

小时候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贫,但张智娟十分努力,19岁从漾濞县职业高级中学医护班毕业后,有7年的时间她一边代课一边行医,后来成了一名专职村医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天凌晨3点,张智娟接到了离家7公里的水井村民小组一个紧急电话,一名彝族产妇难产,情况十分的危机。她二话没说,拖着八个多月的身孕一个人走了1个多小时的夜路,赶到现场,救下了这对母子。“半夜三更的,你不怕吗?况且你还怀着身孕。”有人这样问她。“我不怕,我孩子还在肚子里陪着我,给我壮胆呢。”她笑呵呵地说道。


每年的农闲季节,你总能看到,她带着一群少数民族妇女老人坐着面包车奔跑在到县城的公路上。也许这会让你感到奇怪,对于高发村的群众来说,这是再正常不过的。这是她们的村医张医生,带着这群妇女老人集体到县医院看病去了,无论跑多少趟,她都全程免费服务还贴上包车钱。

这只是她行医中的两个小小故事,在她干村医的25年间,她的足迹踏遍了13个自然村,做到了户户上门服务。只要村里有人生病,不管白天还是晚上,她都会随叫随到。对于那些有困难的病人,她经常自掏腰包帮垫付医药费。25年间经她接生的孩子达80余人,许多老人都是在她的怀里去世(老人去世,大家都已经习惯性地叫她来帮忙清理遗体)。在高发,无论大人、小孩、老人,大家都认识她,对她的爱心和医术无不伸出大拇指!


张智娟一直推崇中医治疗,尽可能地避免给患者使用抗生素类药物,但真正让她决定成为专职中医的要提起几年前的一件事。一位患者因为过度劳累,导致脚趾肿大,行走困难,张智娟用针灸疗法代替输液为其治疗。仅扎了两针,40分钟后患者明显感觉舒服多了,经过三天的治疗,患者便行走自如。这让张智娟信心倍增,对中医的热爱也越发强烈,她努力向村民传达正确的医疗理念,让他们了解中医。“来看病的人越少,说明我们这儿的人越健康。”张智娟不在乎病患有多少,而在乎是否真心为患者的健康作考虑。

为民服务,争当先锋

作为高发村党总支部下辖第一支部书记,张智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、向心力、战斗力,带领支委及全支部党员在具体服务群众中不断增强政治功能,确保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,关键时刻一呼百应地跟党走。在工作中,她决策果断而不武断,工作“总揽”而不“独揽”;平时和支委班子成员交流,相互拾遗补缺,相互尊重。她像一块磁铁一样,把不同脾气、不同性格的党员吸引到了一起,形成工作合力。她用她的水平、肚量和魄力,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。


妇女工作,一丝不苟

1994年,当时19岁的张智娟当选为高发村妇女主任,这一干就是25年。这25年里,她真正践行了一名基层妇女干部的工作职责,用全身心为高发村妇女工作了25年。

25年来,村卫生室几乎就成了一个临时的调解室。村里的婆媳关系、妯娌关系,小到矛盾纠纷,大到离婚事件,群众都喜欢找她帮忙调解。大家都信任她,都愿意让她主持“公道”,而她也总能给大家一个心服口服的答案。问她这么多年解决这些矛盾的秘诀在哪里,她依旧呵呵笑着说:“心中实实在在为百姓着想,设身处地就一定能解决好。”

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、留守儿童,张智娟格外上心,常常到学校关心他们的学习成长情况。对于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也尽最大努力了解她们的生产生活情况,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困难群体。

无论是调处矛盾、宣传法律法规、关注困难群体,张智娟都用尽全力一丝不苟地去完成。多次被县里、镇上授予“优秀妇女干部”称号。

张智娟这位会说彝、汉、白、傈僳四种语言的少数民族妇女,扎根乡村25年,尽心尽力为村民服务,她平凡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印在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中。她付出的不仅仅是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,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一片爱心,得到的也不仅仅是群众的赞誉,更重要的是群众的信任和生命的托付。 

2018年11月她被大理州委、州政府表彰为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个人”。

张智娟全心全意守护着村民的健康,默默奉献在边远山区基层党组织,她将继续用坚守和爱心感染着高发村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,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高发大地上常开不败!